膠東摔面作為膠東地方小吃,其文明內(nèi)涵極為豐富,在 “面”食系列中是一枝獨秀,具備獨一無二的飲食文明和制作工藝。手工制作、肉爛湯鮮、面質(zhì)精細、快捷方便,這是“膠東摔面”的主要特點。吃起來清淡、爽口、實惠、價廉,并且拉、抻、摔起來風(fēng)情萬象,令無論是口味的人或者是路過的人,均感到奇妙無比,不堪設(shè)想。把它視為面食藝術(shù)的造型扮演,實不為過。 “摔面”巨大了一個“摔”字,用摔代替了“揉”,使做出來的面更有韌性,口感也更好。調(diào)好面以后,在面板上摔的過程中,必定要用好力道,要“摔”得恰到益處,使“摔”好了的面有筋有骨,軟硬適宜,這樣才能抻出高品質(zhì)的面條。 一張面案、一個大笸籮、一個面盆、一個鍋灶、一口鍋、一把笊籬,一碗面,一輩子。這就是摔面師傅的真實寫照。 它始于清朝早期的康熙、雍正年間,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,如今已經(jīng)成為膠東地區(qū)的一種具備獨一無二文明底蘊的地方小吃。
有一年,朝廷刑部的一位官員來膠東辦案路過郭城。時值中午,這位官員及兩名隨從走得又饑又渴,就進了于昌的面湯館,每人要了兩大碗面條。吃完了面條,三人贊不絕口,都說面條豈但好吃,并且品嘗獨一無二。那位官員不相信在這鄉(xiāng)村僻壤能有人做出如此美食,就把于昌叫了過來,問此面叫什么名字。于昌基本就沒給本人的面起名,哪里答得上來,就隨口說了一句:“叫拉面。”那位官員一想,說:“錯誤,拉面我見過,也吃過,滋味和口感都錯誤。”看完面條整個制作過程后,那位官員哈哈大笑,對于昌說:“你這哪里是拉面,精確地說你這是摔面?!辈⒊h于昌把“面湯館”改成“郭城摔面館”。從此“郭城摔面”不翼而飛,譽滿天下。
為了把摔面發(fā)揚光大,“郭城摔面”漸漸演化成“膠東摔面”,成了非物質(zhì)文明遺產(chǎ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