鋼琴(意大利語:pianoforte)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,有"樂器之首"的美稱。由88個琴鍵(52個白鍵,36個黑鍵)和金屬弦音板組成。意大利人巴托羅密歐·克里斯多佛利(Bartolomeo Christofori,1655-1731) 在1709年創(chuàng)造了鋼琴。
鋼琴音域范疇從A0(27.5Hz)至 C8(4186Hz),幾乎囊括了樂音體制中的全部樂音,是除了管風琴以外音域很廣的樂器。鋼琴普遍用于獨奏、重奏、伴奏等演出,作曲和排練音樂非常方便。演奏者按下鍵盤上的琴鍵,牽動鋼琴里面包著絨氈的小木槌,繼而敲擊鋼絲弦發(fā)出聲音。鋼琴需定時的護理,來提升/增加它的音色不變。
鋼琴的創(chuàng)造者是巴爾托洛奧.克里斯托福里,他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制作師。1709年,他以撥弦古鋼琴為原形,制作出一架被稱為具備"強弱音變革的古鋼琴"他在鋼琴上采納了以弦槌擊弦發(fā)音的機械安裝,代替了曾經(jīng)撥弦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波動琴弦發(fā)音的機械安裝。從而使琴聲更富裕表示力,音響層次更豐富,并能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革。在克里斯托福里的一架鋼琴呈現(xiàn)后的一百年里,撥弦古鋼琴仍為人類所使用,但越來越多地是為演奏特定作品而應用。故以弦槌代替撥弦發(fā)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,亦是鋼琴的標記與意味。
1709年后,克里斯托福里又進一步改革了本來擊弦機的結(jié)構(gòu),他在這部機械中裝置了一種與現(xiàn)代擊弦機的復震杠桿系統(tǒng)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動杠桿,使擊弦速度比本來加快了10倍,并且可以快速持續(xù)彈奏;音域也增加為4組;可以說這就是現(xiàn)代鋼琴的雛形。他的這一創(chuàng)造為以后的鋼琴制作師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。但遺憾的是,克里斯托福里的創(chuàng)造并沒有得到他的意大利同行們及當時演奏家們的留意,卻在異鄉(xiāng)得到了承繼和進步。
德國管風琴師、制作師戈特弗里德.西爾伯曼,在1730年依據(jù)一份繪制極不精確的意大利鋼琴草圖,借鑒克里斯托福里的創(chuàng)造,制造出德國一架鋼琴。他把這架琴送到音樂大師巴赫那里鑒定,巴赫卻不屑一顧,只是說道:"觸鍵太重,高音音色太弱。",但他還提出了一些倡議。在采納了巴赫的倡議之后,于1747年又加以革新。同年,巴赫在波茨坦進宮晉見腓特烈大帝時彈奏了西爾曼的新型鋼琴。
西爾曼對鋼琴改革的主要奉獻在于對鋼琴制音器的運用。他利用手動音拴使全部制音器離弦,以使鋼琴的音響效果更豐富并具備一種神秘的色彩。對于咱們當代的演奏家來說,這種功能在鋼琴中是用腳迅速而敏捷地控制著,很難想象當時是用手來操作的。
鋼琴雖誕生在意大利,卻在德奧和英國得以進步成長。至18世紀中葉,人類對鋼琴的制作工藝履行革新,以使其演奏功能日益完善。這一期間,西爾伯曼及其子弟在鋼琴的革新中起著主導作用。